傳統糕點的好滋味

相信大家一定都吃過台灣的傳統糕點,像是鳳梨酥、太陽餅等等,那你知道傳統糕點的故事嗎?你知道鳳梨酥的由來嗎?那就由九福小編來告訴你~~

在春秋時期,中國人將醱酵後的麵糰蒸熟後食用,稱之為「酏(發音為一ˊ)食」,一直到漢朝時蒸製的麵食流行於中國各地,因此也就將它統稱為「餅」。

根據晉人的筆記紀錄,「饅頭」一詞來自於三國蜀漢諸葛亮之手,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,根據當地的習俗,大軍渡江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,諸葛亮就將白麵糰裡包肉並且蒸熟,代替人頭投入江中,諸葛亮將其命名為「瞞頭」,來欺騙河神假人頭的意思,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將它命名為「蠻頭」,為蠻人的頭之意,但都是使用麵粉糰代替人頭作為祭拜河神祭品,也是糕點最早的由來。

也有另一種說法 :

在三國時代,東吳孫權看著劉備版圖逐漸壯大,為了鞏固自己的版圖,而接受周瑜的計畫,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,並要求劉備一定要到現場迎娶。但聰明的諸葛亮當然看穿其計謀,便傳令三軍製作各式糕點,其中就有以鳳梨入餡製作的大餅,並且將這些糕點分發給東吳的民眾還有孫權的將士們一起分享,並且派人在東吳境內放有「孫、劉兩姓合婚」的風箏,讓眾人都知道這件事情,讓孫權只能假戲真做不能反悔。因此在訂婚時大家都會發送糕餅通知親朋好友,讓男女雙方不得反悔,沿用至今。

因諸葛亮成為喜餅的發明者,糕餅業為了感謝他創造出喜餅市場,並將農曆7月23日也就是諸葛亮的誕辰為糕餅節,並將他稱為糕餅祖師爺。

台灣婚禮習俗中,訂婚禮餅共有六種口味,其中一種因鳳梨台灣閩南話的發音,又稱之為"旺來",象徵子孫旺旺來的意思,而鳳梨也是台灣最常用的供品之一。

而早期的鳳梨餅因太大塊,一般人消費不起,而在百年前,在台中有位糕餅師傅顏瓶,會挑著擔子帶著自己做的龍鳳餅到台中販售,後來經過他的改良,龍鳳餅縮小成每個大約25至100克的精巧小餅,鳳梨酥從此誕生。

鳳梨酥的內餡不單單只有鳳梨餡,因鳳梨纖維較大、酸度也較高,因此業者為了增加口感,通常都會添加冬瓜餡,而這樣的口味已經是市售上普及的口味以及大多數人的習慣。糕餅業者也會將內餡改為其他口味,像是芒果酥、文旦酥、綠茶酥等等口味。近年來大家也開始注重養生健康,有些業者也會在內餡增加松子、燕麥等,來增添不同風味。

資料來源:

http://library.taiwanschoolnet.org/cyberfair2013/220/b.htm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探索更多來自 九福~鴻福食品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